![]() |
|
上海公园绿地的设计风格与手法 |
2010-3-11 9:38:01 来源:中山园林 点击:1091 次 作者:杨毅强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
上海——中国的国际化大都市、长三角的龙头城市,很多方面引领着国内的风潮。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休闲活动,尤其是户外公园绿地的休闲活动越来越渴求。上海的公园绿地建设,近十几年来,取得了很大成效。
由于上海人口众多、建筑密度大,城市绿地系统分布不是很均匀合理,人均绿地指标不高。上海在新一轮城市改造建设时,提出“见缝插绿”的思路,在市民步行500米范围内,建设小集中绿地,而在若干街区范围内,建设面积较大的公园,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健身休闲和户外活动的绿色空间,同时也完善了区域绿地系统网络。2004年,上海市绿地率达到3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5.78%。2004年1月13日,上海顺利通过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考核并经国家建设部批准正式成为国家园林城市。
这些公园的设计者,不仅是国内的园林设计院,还有国际招标的设计单位。这些设计者的不同国籍背景、不同的生活阅历,以及对景观的不同理解,设计的作品也呈现了多样的风格和设计手法。
就设计风格来说,近一百年的变化很大,主义很多。随着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在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激增、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科技水平的提高、信息交流手段的进步等多重因素影响下,风格变化不仅是反映在景观规划设计领域中,还反映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室内装饰、服装设计领域中,甚至反映在文学领域、哲学领域领域中。
在这些设计风格中,现代主义风格和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影响是最大的。现代主义中,有构成主义、功能主义、国际式建筑、有机建筑、密斯风格、未来派建筑、粗野主义、象征主义、典雅主义等流派,涌现了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范德罗、富兰克·劳艾德·莱特等国际大师,设计和建造了一些具有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包豪斯校舍 、萨伏伊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流水别墅等。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无中心与多中心、轴线变换与旋转网络、形态的突变、大众文化与文脉、戏剧性的序列、自由形态的运用、高技术的运用、符号的隐喻等,都不断地被设计师们广泛地运用。其代表作有文丘理的费城母亲之家、查尔斯·摩尔的新奥尔良市意大利广场。
其后,解构主义以法国拉维莱特公园为代表作,而让全世界瞩目。新古典主义、新理性主义、新地域主义、新现代主义、环境主义,各种风格流派展示着其各自的作品和哲学思想。
上海素来以“海派文化”闻名,善于吸收新思想、新文化,在公园景观设计中,也体现了这个特色。其实,不仅上海,乃至全国其他一些城市的公园景观设计中,都有这样一个特点:多种风格的并存与各种手法的混合应用。以四川北路公园为例,来分析一下这个特点。
四川北路公园(图1)位于四川北路商业街,北面有轻轨明珠线经过,东北角与爱思儿童公园相邻,占地42407㎡,是虹口区的第一块大型开放式绿地。公园以人为本,体现了深远文化底蕴的虹口人文特色,同时在现代造园设计手法上融入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精髓,将生态和艺术完美结合,以“绿脉”、“水脉”和“文脉”为主线,由欢乐广场、大海枣、凌波池、三新里、紫霞双阁共同组成了虹舞乐章、绿音琴阶、银盘托月、翠黛霓林、碧玉虹峰、兰桂飘香、夕阳幽篁七大景区,强调自然的生态景观和丰富的植物景观,不仅为市民提供了一个健身休闲和户外活动的绿色空间,同时也完善了四川北路的区域绿地系统网络[1]。
![]() 图1 四川北路公园卫星截图 从以上公园的说明牌上的文字可看出:设计师想要用现代设计手法结合中国古典园林的地域性手法,创作一个现代开放公园绿地。这个目的是达到了的。
首先分析公园的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图2)。公园用地西、南侧为热闹的商业街,行人如织,而北侧和东侧为居民区,相对行人少较安静,且有高架轻轨线临近,所以布局为北侧堆高地形造山体,做为绿色屏障和背景,营造出山林景观,增加公园的地形变化和层次;利用山体下的空间做成地下停车场,出入口设置于北侧次干道,以减少进出车辆对交通干道的影响。公园中部设计了水景,既可改善小气候环境,又使公园多了几分灵气。主要入口和活动空间设置于西南角,和商业街自然过渡,设计了欢乐广场、大海枣、凌波池,突出的展示了公园的特色形象,又为逛街的人和附近居民提供一个休息、交流的城市空间。“形式追随功能”是现代主义的重要特征,在这个公园的设计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从建成后的使用来看,这样的功能布局是合理的,不同需求的人在公园中的不同空间中找到了满意的位置。北部山林区设计了翠黛霓林、碧玉虹峰、兰桂飘香景点,相对植物郁闭、游步道蜿蜒、休息空间小而安静,适合好静的个人或三五好友晒太阳、 聊天、打牌、下棋、散步等活动。南部的欢乐广场、大海枣、凌波池是个热闹而混合活动区。(图3)有在广场上轮滑的少年儿童,广场周围的树池和树阴下的座凳上,坐满了人,有逛街累了的,有看着孩子活 动的家长们,有路过的游客和居民,有“people watch people”的闲人,而水池边有戏水、研究航模的儿童及家长。这些都体现了现代主义以功能为核心追求的本质。
![]() 图2空间结构分析
![]() 图3广场活动区
除了满足现代休闲功能外,公园还承载了文化展示和文脉传承的功能。毕竟这是中国国土上的公园,中国传统古典园林的风格与手法,也在此公园中体现出来。如堆山理水的方法,既增加景观层次,又利于建设时的土方平衡,展示了明代计成的《园冶》中记述的造园手法。公园分为七大景区,这直接继承了中国传统古典园林园中园的构思,“银盘托月、翠黛霓林、碧玉虹峰、兰桂飘香、夕阳幽篁”充满诗情画意的景区命名,以及“旷奥”空间的处理,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正如周维权先生谈过:园林、风景、建筑虽然专业有所不同,一些重要的原则却是一以贯之,尤其在中国园林文化、山水文化、和建筑文化,仿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们作为古典文化大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其间的关系至为密切。“兰桂飘香”、“夕阳幽篁”的意境营造、植物配置、地形处理、置石游路则更加直接地应用传统古典园林的手法,符合此地域大众的审美诉求,这也体现了新地域主义主义的特色。
“三新里”的景点设计,体现了后现代主义风格。它用戏剧性片段移植的手法,用隐喻的符号再现了当地曾经的生活场景和景观风貌,扩大了此公园的文化内涵。这也是中国景观设计的一大特色,再小的项目都要强调其文化内涵!而入口、广场空间及铺装材质的轴线变换与旋转网络,在多处得以应用。这种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手法,也大量地用于各种景观设计中,其变化的节奏、空间序列的不断展开与变换,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的取舍运用,的确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大海枣”、“凌波池”则移植异域风情的景观,满足大众求新求异的心理,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洋快餐文化”的体现,在此时此地倒还是合适的。对面商场和商业街的大量人流、色彩斑斓的户外广告牌、招揽行人的商场播放着流行音乐,和公园的形象突出、鲜明的“大海枣”、“凌波池”异域风情的景观相呼应,真有几分“波普艺术”的感觉。
窥一斑而知全豹,从四川北路公园的探讨可以反映出上海公园绿地的设计风格和手法:多种风格的并存与各种手法的混合应用。各个项目因为不同的周边环境和功能定位,也有不同面貌。产生的作品,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或者说,一个项目中,有有成功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比如四川北路公园的山林小路,过分强调平面线形和图案化的效果,同一个小休息点,标高、材质变化过多,易使游人摔倒或疲劳等等。
总的来说,上海公园绿地的设计还是符合人们需求和体现时代风貌的,为探索特大型城市的绿化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1]文字引用于四川北路公园说明牌。
参考文献:
[1] [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3月
[2]唐军著,追问百年——西方景观建筑学的价值批判,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
[3] 刘滨谊,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4] 《新周刊》杂志社编,绝版中国:受伤的城市和它们的文化孤本,漓江出版社,2008年
[5] 周维权,《周维权谈园林、风景、建筑》,风景园林2006第1期
[6] 冯纪中,《时空转换—中国古代诗歌和方塔园的设计》,世界建筑导报2008:3
[7][英]帕瑞克·纽金斯著,顾孟潮、张百平译,世界建筑艺术史,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4月
[8] [日]市川政宪、松本透、近藤幸夫著,胡惠琴译,王小东校,后现代建筑佳作图集,天津大学出版社,1990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