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燕雀湖映六朝风——记梅花谷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
2010-3-10 10:43:55 来源:中山园林 点击:1094 次 作者:杨毅强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
摘要:中国园林从囿开始,不断发展、完善和成熟,形成我民族所特有和独创的形式--中国山水园,对现代园林建设有深远的影响。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六朝的园林遗存已很难看到,在68公顷的梅花谷公园设计中,传承应用了中国天然山水园手法,结合现代公园的功能,展现了六朝时期的历史人文典故。
前言
2005年,南京市政府对钟山风景区进行全面的环境综合整治,提出“显山露水,还绿与民”的要求,迁出在景区内的一些单位和居民,改善和提高景区的生态性、文化性和景观性。委托美国易道公司做了《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外缘景区规划设计》,结合《明孝陵保护规划》,于当年实施南部景区“一环两片”(内环线南段、前湖片区、东部入口片区)的建设。按规划,在梅花山南部要建设梅花谷公园,范围南自老宁杭公路,北至梅花山石象路,东承陵园大道,西接前湖明陵路,总面积1023亩。该公园已于05年底竣工(图1)。
规划定位分析
此地块位于紫金山南麓,北侧就是连绵的紫金山,紧连明孝陵的神道石像路和梅花山;东侧是郁郁葱葱的陵园大道;南边是老宁杭公路,路南就是中山门和苜蓿园、月牙湖城市用地;西侧连接明城墙和前湖。整个公园地块是中山陵园与城市间的自然过渡带,集中展现了南京“山水城林”的城市特色,也是南京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的自然保护带。
梅花谷公园用地范围及周边,还有许多历史典故和传说,如昭明读书台:梁武帝的皇太子萧统(501~531),世称昭明太子,主编《昭明文选》,曾在钟山筑屋读书,称昭明读书台。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燕雀湖:相传昭明太子英年早逝,梁武帝十分悲伤,葬昭明太子于钟山脚下前湖畔,并将生前赐予太子的一只琉璃碗和一只紫玉杯随之陪葬。有一个太监盗墓后逃跑途中,有数万只燕雀飞来围住太监扑击,地方官见状可疑,命人搜查,搜出陪葬的宝贝。梁武帝杀了盗墓人后,重新修坟,结果又有数万只燕雀衔泥飞来,将坟堆高,前湖因此得名燕雀湖。
商飚别馆:在蒋山西南,齐武帝建元登之,以宴群臣。周围数里,中有梧桐数本,高丈许,清秋甘露,青翠可爱。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清溪之源:据载:吴开东渠,名曰清溪,发源钟山,接于秦淮,其流九曲,通潮汛以汇后湖之水。现在,仅有清溪路一段故道。
梅花妆韵:流行于南北朝时期的女子妆饰,相传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所创。
果园沁芳:明代,朱元璋葬于孝陵后,此地植果树护之,故名老果园。
分析以上因素,规划设计定位为:将梅花谷公园建设成“人文之园、生态之园、景观之园、人本之园”的天然山水园。此园将作为梅花山的扩延工程,扩大梅花山的游赏范围,增加梅花栽植数量和品种,承接梅花山景点的地势形态。此园将集中展现南京“山、水、城、林”的古都风貌,也体现了钟山风景名胜区整治的宗旨:“还景与民,显山露水”。
景观规划
梅花谷公园规划设计上,继承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中国古典园林分为人工山水园和天然山水园。天然山水园一般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规模较小的利用天然山水的局部或片段作为建园基址,规模大的则把完整的天然山水植被环境范围作为建园基址,然后再配以花木植栽和建筑营构。基址的原始地貌因势利导做适当的调整、改造、加工,工作量的多少视具体的地段条件和造园要求而有所不同。
现有自然情况:公园地势中间高两边低,东西两路水系,其中东面是发源于钟山上的霹雳沟,沟边植物分布自然,且已形成初具规模的湿地景观。东面缓坡与霹雳沟间为多年的苗圃地,植物长势良好。西侧为汇水形成的小水塘和溪沟,以及菜园地。中间高处往西为即将拆迁的职工宿舍区(图2)。为了合理利用地形地貌,减少拆迁建筑垃圾外运工作量,把宿舍区拆迁建筑垃圾就地填埋,把西侧小水塘和溪沟、以及菜园地和南部挖土形成大的水面并和东部的霹雳沟水系沟通,所挖土方堆于中部建筑垃圾之上,但挖填地形处理上,经过综合景观分析,地形上顺钟山南麓的余脉走向,延续山势到明城墙下,在园中最高处培土,筑观景山峰。水体设计上沟通该地块东西两条原有水系,在园中形成约60亩水面,命名为“燕雀湖”,水系向上理通山涧溪流,引水至园,向下分东、西两路流往月牙湖,使公园做到真山活水(图3)。
山、水、植物、建筑是构成园林的四个基本要素。山水骨架确定后,把全园分成八个区域进行深化植物种植设计:梅茶展示区、果林飘香区、自然种植区、生态湿地区、休憩草坪区、开阔水面区、清溪堤柳植物保护区、高速公路植物隔离区。每部分植物各有侧重点,但主要通过大量栽植梅花,突出梅花山的景观特色,梅花栽植面积达到达1533亩,梅花栽植达3万余株,成为名符其实的“天下第一梅山”。在休憩草坪区,种植马尼拉草地6千平方米,11月份又用高羊茅、早熟禾冷季型草种追播,在春节后,就成为绿地毯式的草地,2006年2月份,这里就成为“国际梅花节”开幕的主会场(图4)。其他植物有各类乔、灌木20余万株,品种200余种,地被、色块30余种1.4万平方,草坪12万多平方,水生植物13种2万余株,竹类5种4千杆。并保留和梳理了原有苗圃地的植物,尤其是生态湿地区、清溪堤柳植物保护区,只适当清理出游园的小道路,尽量保留原生态的植物群落。
建筑营造上,结合人文典故,选取合适的位置,把建筑协调、融糅与自然环境之中。在全园最高处,建一六角亭,“空亭翼然,吐呐云气。”名曰“惟秀亭”,是恢复元末明初时钟山南麓一处古亭,挂有吟讼金陵四十八景之一“钟阜晴云”的诗句:“借日光华常烂漫,随风舒卷自春秋” (图5)。
在燕雀湖东岸,建水榭一组,名曰 “台想昭明”, 做为昭明太子的小型纪念馆。馆内陈列不同版本的《昭明文选》和相关文物,入口的路北草地上立昭明太子读书雕塑一座,以纪念昭明太子勤奋好学的精神(图6)。
在西侧大草坪北端,建了一组仿古建筑,名曰 “梅花妆韵”, 做为书画展览、交流活动、管理之用。廊前立寿阳公主雕塑一座,进一步点题梅花妆韵的典故(图7)。
在惟秀亭东边开阔地上,建有一组院落式围合建筑,名曰 “商飚别馆”, 做为茶座休息、购物、管理之用(图8)。
惟秀亭北侧,原有一座二层楼的前湖小学校舍,因结构较新,体量造型与环境协调,本着节约的原则,把它保留改造,并加建一间大展厅,用连廊连接新老建筑,做为梅花展示中心,展览与梅花相关的书画、摄影、插花、盆景等作品(图9)。
在燕雀湖西南方小山上,建古朴石亭一座,是为恢复记载中的“燕雀亭”,与惟秀亭隔湖互为借景。
规划总结
回顾梅花谷公园规划建设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生态原则;
因本项目地块原有霹雳沟自然溪涧及林地、苗圃地、菜园地、宿舍区拆迁用地,规划时,植被较好的地方,尽量保留原有植被和地形,少做人工处理,尤其是东侧生态湿地区,架空设置木栈道,在林间穿行,林下的野草、厥类均保留,维持其平衡的生态系统。
开挖后的燕雀湖湖岸,也采用自然的黏土芯墙的处理手法,没有用钢筋混凝土或土工膜的方法,保持了土与湖水之间的自然渗透,对水质的维持也起了积极作用(图10)。
二:节约原则;
本项目地块原有前湖村、卫桥村、管理局宿舍大院的拆迁用地,经过合理规划,挖湖堆山,把场地内拆迁建筑垃圾全部就地填埋,减少拆迁建筑垃圾外运约6.2万立方,挖湖堆山土方约13.8万立方,经济地构成了公园的主要山水骨架。
公园内主要道路的材料和施工工艺上,也做了大胆尝试,选用压膜混凝土路面,成品路面和天然石材贴面很相似,承载力和整体性更好,但每平方米造价便宜约80元,近2万平方米的道路一项就节约近160万元(图11)。
三:紧扣人文主题;
在项目规划准备阶段,就对此地及周边的人文典故、历史资料,做了调查收集。还安排建设小组主要人员到园林设计大师朱有玠家中,登门求教。规划景点时,紧紧围绕人文典故的主题,每一处建筑都有历史故事。不仅建筑和主题统一,还通过雕塑、匾额、楹联、说明牌进一步点出文化内涵,也突出了中国古典园林“诗画的情趣”、“意境的涵蕴”的特点。
结论
梅花谷公园经过多方努力,已经竣工交付。在公园最高处的惟秀亭上环顾四周,向北仰望钟山优美的天际线,巍巍林海中掩映着中山陵、明孝陵;向西眺望燕雀湖边沧桑的明城墙;向南是月牙湖畔的适宜居所;向东是陵园大道法桐树的绿色波浪;园内片片梅花烂漫盛开。这是一座为游人提供赏景休闲的现代公园,但规划设计手法上,传承和应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手法,明代计成的造园名作《园冶》对本园规划有很大的指导意义。第一篇“相地”,选择合适地段,研究地貌形势。第二篇“立基”,即园林的总体布局。第三篇“屋宇”, 即园林建筑。第四篇“装折”, 即装修等等,都在规划设计中得到运用。
在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中,研究和应用了中国古典园林这一门艺术,大力汲取外来的先进养分,合理借鉴传统,一定会建设出更有特色和艺术性的园林作品。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9
[2]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5
[3]童寯.江南园林志. (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10
[4]范方镇、后惠兰、刘东华、张胜苏.中山陵园史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3
[6]季士家、韩品峥.金陵胜迹大全.南京出版社.1993.9
[7]南京市文化局、南京市文物局.南京文物精华.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9
[8]任晓红、喻天舒.禅与园林艺术.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12
[9]田汉云.六朝经学与玄学.南京出版社.2003.12
![]()
|